欢迎您访问江西教师资格网! 本站为【教师伴】旗下江西教师资格考试民间交流网站,最新教师考试动态请各位考生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www.jxeea.cn或当地教育局所示为准。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0791-87688862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2018下半年小学综合素质考试模拟题

时间:
2018-09-27 16:13:54
作者:
刘老师
阅读:
来源:
江西教师资格证
  一、单选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

  A.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B

  【解析】: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其在教学上的意义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直接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2.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夏朝

  D.殷商

  【答案】:C

  【解析】:

  我国古代最早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学校教育形态。

  3.“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

  A.教学科目

  B.社会改造

  C.经验获得

  D.预期学习效果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定义。在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

  4.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他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

  A.精细加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认知策略,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与精细加工策略相比,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

  5.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杨贤江

  B.徐特立

  C.蔡元培

  D.陶行知

  【答案】:C

  【解析】:

  毛泽东称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6.小学一(1)班班主任李老师用了一支比较别致的笔,不久全班多数同学也用上了和李老师一样的笔,这说明小学生具有( )。

  A.依赖性

  B.向师性

  C.接受性

  D.可塑性

  【答案】:B

  【解析】:

  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此题中小学生模仿老师,体现了向师性。

  7.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A.尝试与顿悟

  B.同化与顺应

  C.平衡与守恒

  D.刺激与反应

  【答案】:B

  【解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8.发挥教育合力必须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 )

  ①家庭教育 ②学校教育 ③社会教育 ④自我教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三种教育形态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9.目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复式教学

  D.个别教学

  【答案】:A

  【解析】:

  目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10.“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白于(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孟子》

  【答案】:C

  【解析】:

  题干引用的话出自《学记》。

  11.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学家是( )。

  A.布卢姆

  B.奥苏伯尔

  C.杜威

  D.布鲁纳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根据布卢姆等人的主张,教育目标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1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甄别性评价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类型。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配置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故本题选A。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小学老师感慨地说:“如今的孩子,虽然年龄小,可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却不少。他们经常在课上或课下问我一些问题,令我时常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小学老师。比如,我在讲有关太阳和月亮的知识时,有的孩子就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对这样的问题,我还能勉强回答,但是有些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老师,古代女子都是裹脚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晚上不洗脚吗?女人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我当时就懵了,不知如何回答。有的学生会兴奋地问我‘老师您想穿越到哪儿呢?’我更茫然了……”

  问题:

  1.试分析这位老师困惑的原因。(8分)

  【答案】:

  这位教师的困惑,一方面在于他不够了解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另一方面,该教师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习惯和意识。材料中的老师因自己的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和追求,才会产生困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知识领域日益丰富,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各方面专业素质。总之,材料中的老师在专业化发展上有待进步。

  2.如果你面临这样的情况,你将如何对待?(12分)

  【答案】:

  如果我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会采取多种途径去提高自己。

  第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优秀教师在授课方式和对学生问题的处理方法上都有值得老师去学习的地方。每一位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向优秀教师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使自己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第二,反思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是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有效的途径。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冷静地总结,对后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不断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教师既要掌握丰富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也要积累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实践性知识以及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

  2017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做25道简答题

  1.简要回答为什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简述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3.简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

  4.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5.简要叙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授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是二者通过一定的中介因素的有机结合;二者在教学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实践一认识复合活动。教学活动的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主要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认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也能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2.[参考答案](1)教育的终身化。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参考答案]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小步呈现;积极呈现;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该思想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L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为其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思路。

  4.[参考答案](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

  5.[参考答案]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论述。学习动机既然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方面: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目标是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便可达到的,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完成目标任务时的持久性。在课堂上,学生们常常有两类主要的目标以掌握所学内容为定向的掌握目标和以成绩定向的成绩目标。又以前者的学习动机更加稳定和持久,因此激发学生树立掌握目标有利于动机的形成。

  (2)成熟与年龄特点。年龄越小,其动机的社会性越弱,关注的主要是生理和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只有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将动机转向注意自己的班级的地位,或是与其他同学的比较等。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年龄特征,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有人趋于进取。力求获得成就,有人则力求避免失败。(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乎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

  (5)学生的焦虑程度。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动机的形成产生有不良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影响作用。此外,在学生动机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就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对错误的现象会抵制,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健康发展。

  ②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

  首先,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教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此外,教师不仅有榜样作用,他还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结合起来。

  1.简述先行组织者技术。

  2.简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4.简述认知策略的种类。

  5.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也就是说,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例如:在学习“钢”的概念之前呈现“金属”和“合金”的概念。

  2.[参考答案](1)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和爱“国家”区分开来

  祖国是地理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概念,而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中的“国”只能是指祖国。对祖国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道德义务,但对国家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这个国家能够真正反映和代表每个公民的利益.而不是仅代表某个阶级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

  (2)爱国主义要把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感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对祖国伟大、光辉和灿烂的一面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中产生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要让学生看到我们的祖国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去正视这些问题.改善这些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

  (3)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今天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避免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就必须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信任、交流与理解。不要故步自封、更不要盲目仇外。

  (4)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层次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即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该有所不同。

  3.[参考答案](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述和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人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4.[参考答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又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主要涉及以下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过度复习;(7)画线。其中画线是一种常用的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策略。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1)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等。(2)做笔记,它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3)提问策略,即在活动中自己问自己问题,或同学问、师生间进行知识的提问。(4)生成性学习,它是训练学生对其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中的第三大类,它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利用图形又可细分为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表格则有一览表和双向表等。这些策略都是陈述性知识学习中常用的认知策略。

  5.[参考答案]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以上几条德育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学校应全面利用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结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

  1.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2.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3.简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遵守哪些要求?

  4.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体的作用是什么?

  5.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的效果。首先,要有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其次,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再次,要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机械记忆的特点是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记忆。如果将机械记忆的内容,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记忆效果。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既可对学习材料做表面加工。也可以做精细加工,即理解材料的意义。研究表明.理解越深.保持就越好。为了理解记忆的材料,应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这样就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对材料的组块化实际上就是把若干的组块组合成数量更少的、体积更大的组块的心智操作,它能使输入信息有效地储入长时记忆。对记忆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常见的组织加工方式是类别群集,即把一系列项目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贮存。如在长时记忆过程中,可采取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质量,加深个体对识记材料的理解,使识记信息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不易遗忘。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长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复习。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包括: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复习相结合等等。

  2.[参考答案](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之间不可孤立或割裂来看,它们之问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可见个体品德的发展绝不是其中的某一个要素的发展.而是知、情、意、行的同时发展.缺乏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品德发展都是不健全的。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一个人品德的发展是与其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就是一种活动.个体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品德:而且.品德的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结果。

  (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发展过程。学生现有的品德状况是学生接受外在道德要求的起点,个体能够接受外在的道德要求都与他现有的品德状况相关。而这种矛盾就是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通过品德结构内部心理矛盾的运动促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自觉,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3.[参考答案](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4.[参考答案]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

  (1)遗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但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参考答案]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直观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比较长的、难度较大的材料遗忘快。由于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异,凡是能引起主体兴趣,符合主体需要、动机。激起主体强烈情绪,在主体的工作、学习、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一般不易遗忘;反之,则遗忘得快。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一般说来,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另外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l50%,记忆效果最好。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一般说来,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6)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等也影响遗忘进程。学习者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2.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

  3.请简述教学过程包含哪几个基本环节?

  4.简述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并说明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5.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如下:

  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②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人在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安全的需要。人们希望得到较稳定的职位,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它是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保持友谊,被团体接纳等。

  ④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受到自信、价值和能力,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或保护性反抗。

  ⑤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又被称为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⑥审美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2)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如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其次,教师应该尽量引发学生的高层次追求,使得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七种层次,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层次是第七个,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只有在自我实现的状态时,其自我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

  2.[参考答案]在集中注意于某些对象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我们可以依据这些外部表现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在注意。注意的最明显和较普遍的外部表现主要有:

  (1)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感官通常会自然地朝向刺激物,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当注意一个声音时.耳朵会朝着声源的方向,所谓侧耳倾听;当注视一个物体时,视线会集中在该物体上,所谓目不转睛、举目凝视。这些现象都是注意的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停止

  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动作会暂时停止。多余的动作暂时被抑制。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课,就会专心看黑板、记笔记、思考相关问题.相应地.其他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行为就会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到最紧张时.呼吸甚至会暂时停止.即所谓“屏息”现象:如看恐怖电影。

  根据上述外部表现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集中注意。但注意的外部表现与内部状态有时并不一致,如有的学生看上去是在注意听课,实际上却在注意其他的事物。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注意集中,不能完全靠外在表现,而要根据其活动情况综合分析。

  3.[参考答案](1)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活动。这个阶段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

  (3)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时能正确及时地提取。知识的巩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巩固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作业、联系和复习。

  (4)运用知识。运用知识是学生用领会的知识去解决同类客体的活动,目的在于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领会了的知识具体化。

  (5)检查效果。检查效果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测试评估。通过检查评定可以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和学习情况。并据此来调节教与学的活动方向和节奏。

  4.[参考答案](1)基本含义。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5.[参考答案]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1)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2)学科知识水平

  课程内容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义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需求,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察。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着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1.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2.请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简单列举一下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哪些?

  4.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5.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哪些方面?

  【答案解析】

  1.[参考答案](1)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

  (2)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一

  (3)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定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

  (4)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

  2.[参考答案]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在于: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一个教师按照预计的教学计划.同时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学生是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的班级.有利于他们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中,通过互动、交流等方式彼此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在于:

  (1)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课程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主要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比较缺乏;(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3.[参考答案]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4.[参考答案](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巨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参考答案]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很多.而这些指标使得心理健康的概念得以具体化。归纳起来,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六点:

  (1)对现实的有效直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凋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完善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江西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